馬來西亞海洋科學家在廣西培育海葡萄 產品將走上百姓餐桌

中新網南寧11月16日電 (廖章利)“合適的水溫對海葡萄的生長至關重要,在室內24-26℃的水溫條件下,海葡萄長勢最好。”近日,在廣西工作的馬來西亞華裔海洋科學家葉俊頡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公布了他的一項研究發現。

葉俊頡思維敏捷性格開朗,給人陽光的印象。來廣西工作前,葉俊頡在馬來西亞沙巴大學婆羅海洋研究所工作,專注于海草的修復技術和規模化移植研究,擁有豐富的潛水經驗。2020年1月初,葉俊頡通過申請“東盟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入桂工作計劃”(以下簡稱“東盟杰青”計劃)來到廣西南寧,在一家海洋科技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科研工作,主要探究長莖葡萄蕨藻(俗稱“海葡萄”)的生長與水溫之間的關系,以及探索珊瑚與海藻的混養技術。

在葉俊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天臺,看到了幾排水族箱,里面生長著密密麻麻的海葡萄,它們有著渾圓剔透的綠色球狀小枝,宛如一串串微縮版的綠葡萄。葉俊頡介紹,海葡萄是一種蔓生海藻,原產于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以及日本等地。海葡萄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適量食用可以降低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風濕癥等疾病的風險,東南亞國家民眾常常把它做成沙拉鮮食。
海葡萄還可以生吃?面對記者的疑問,葉俊頡采摘了一把海葡萄,清洗干凈后徑直放進嘴里吃了起來。在葉俊頡的鼓勵下,記者也嘗試了一串。海葡萄咬破后有一種“爆漿”的感覺,無論外形、口感和味道都很像鮭魚卵。這也是有些餐廳用海葡萄來代替魚子醬得原因。
經過幾個月的室內培育和養殖實驗,葉俊頡得出結論,海葡萄的生長對水質和環境因子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尤其是水溫對海葡萄的長勢都有很大影響。
葉俊頡把水族箱人造海水的溫度控制在24-26℃的范圍內,為海葡萄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有一次,由于周邊變電器故障,實驗室經歷了為時一天兩夜的停電,水冷系統無法啟用,而當時正是悶熱的夏天,海葡萄有被“燙熟”的風險。葉俊頡急忙和同事商量對策,想出了把冰塊加到水里降溫的方法。接下來,他不眠不休地觀察海葡萄的動態,直到恢復供電時才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葉俊頡表示,發展海葡萄養殖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一是因為鮮食的方法最能為食客保留海葡萄的風味和營養,但在目前保鮮技術的限制下,海葡萄采摘后最好當天食用,這就要求海葡萄的產地必須接近百姓的餐桌;二是因為在海里生長的海葡萄容易遭受污染,而且腥味較重,而人工養殖的海葡萄可以保證品質和口味,可以控制海葡萄營養物質的含量。目前,葉俊頡所在的企業正在與其他機構對接海葡萄產業化養殖事宜,在不久的將來,廣西人的餐桌上有可能多出海葡萄這道美味。
除了海藻之外,葉俊頡持續著進行海草的相關研究。在考察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時,他發現,這里的海域生長著一大片健康的貝克喜鹽草,它已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列為瀕危海草物種,在馬來西亞極為罕見。
葉俊頡表示,自己很快適應了廣西的環境,畢竟語言相通、生活習慣相似。他說,自己和廣西人一樣喜歡酸辣的食物,尤其鐘愛螺螄粉。來到廣西后,他體驗到了移動支付的便利,只用帶上手機就可以出門購物。葉俊頡笑稱,如今走在街上,幾乎沒人認得出他不是本地人。
今年12月底,葉俊頡在廣西進行的“東盟杰青”計劃科研項目將結束。他打算回到馬來西亞后,繼續與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申報科研及保育項目,并與廣西大學、北部灣大學等院校共同開展海草和海藻的相關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