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味”成云南賓川新名片 在傳承中留住“光陰的故事”
中新社大理賓川12月27日電 題:“僑味”成云南賓川新名片 在傳承中留住“光陰的故事”
作者 李曉琳
年末,柳家灣華僑社區內喜事不斷,作為社區知名大廚,62歲的越南歸僑賽姐被邀請到各家幫忙置辦酒席。梅菜扣肉、生春卷、菠蘿炒牛肉……當地飲食頗有僑鄉特色,也正是這一抹“僑味”,讓云南一隅的小縣城多了幾分“洋氣”與“名氣”。
柳家灣華僑社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賓川縣,是全國知名僑鄉之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受排華風波影響,來自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越南等8個國家的歸僑被陸續安置在賓川縣的多個華僑農場。如今,這里仍生活著8000多名歸僑僑眷,與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緬甸和中國香港、澳門等25個國家和地區有廣泛聯系。
1978年,20歲的賽姐跟隨父母從越南來到賓川。“一窮二白,全靠國家幫扶。”賽姐回憶道。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及各種惠僑舉措出臺,歸僑僑眷生活逐漸好轉。“一方面靠國家,一方面也要自力更生。”賽姐說,歸僑多有經營小生意的經驗,剛好融合了東南亞各國的美食,很受當地歡迎,很多歸僑除了種地外便開始經營餐飲行業。
賽姐母親廚藝了得,她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不少拿手越南菜。“我的一兒一女也繼承了這個傳統。”賽姐很是驕傲。2014年,一家人在自家小院開起越南餐館——賽姐僑味園。餐館規模逐年擴大,不僅當地人愛吃,昆明甚至省外的食客也慕名前來,在品味僑鄉美食的同時感受僑鄉故事。
“食物是有文化和情感的。”賽姐的女兒杜曉霞邊說邊以嫻熟的手法做好一盤生春卷,在她看來,傳承“僑鄉菜”,不僅要留住地道的食物滋味,更要保護好一段特殊的僑鄉記憶。杜曉霞說,他們曾拒絕了有人想加盟的想法,“因為容易割裂傳承。”
如今,“僑味”已成為僑鄉賓川的一大名片,行走在賓川縣城內,不時能看到華僑風味餐館的招牌,餐館內飄蕩著各地口音。“除了吃僑鄉菜,大家還會去喝杯‘二對咖啡’。”杜曉霞向記者介紹。
喝咖啡,是老一輩歸僑在南洋生活時留下的習慣。1985年,越南歸僑冼錦華在太和華僑農場二隊開了一家小賣部售賣越南早餐。冼錦華喜喝咖啡,時常將自己烘焙的咖啡與前來吃早餐的歸僑分享,不想大受歡迎,此后便經營起咖啡館。
在這個露天咖啡館里,咖啡不是優雅與品位的代名詞,而是一種深深根植于內心的習慣與情懷。“二對咖啡”以炭燒咖啡和滴濾式為主,因賓川天氣炎熱,一個大玻璃杯里,一半是咖啡一半是冰塊,從田間勞作回來喝一杯二對冰咖啡,曾是農場歸僑們最愜意的事。
35年來,“二對咖啡”所在的華僑農場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人們對這一特殊口感的咖啡仍十分喜愛。
幾年前,“僑二代”冼連友與哥哥從父親那接過咖啡館的經營。冼連友根據年輕顧客的需求,在店內加入了披薩、牛排等西餐元素。“但12元(人民幣)一杯的冰奶咖仍然是我們主推且最暢銷的產品。”冼連友說,雖時代不同,喝咖啡的群體也在變化,但“二對咖啡”在與時俱進中更要做好堅守與傳承。“很多時候人們喝的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段故事和一種情懷。”
時光匆匆,歸僑僑眷的生活變遷體現在一桌子“僑鄉菜”中,也濃縮在一杯醇香的“二對咖啡”里……(完)